报载,消费者在展会上买到了假货,某大城市举办的一大型食品博览会被迫在一片抱怨声中草草收场。更有甚者,这样的事情竟然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发生了两起,部分参展商因不屑和假货商为伍,要求退出展会。这真真应了那句话,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,“正规军”无辜遭祸殃。
无独有偶,一段时间以来,在其它城市也发生了多起部分参展商集体要求退展或赔偿事件,参展商和招商公司之间矛盾纠纷频频发生。有知情者暴料,那些人专职参加各种会展,然后就纠合起来要求退展赔偿,这样既得到赔偿,又可以卖了东西,这就是人们厌恶的“会虫”。几起参展商和会展公司之间发生的纠纷就属于这类的情况。
如果说,前者,即“正规军”退展纯属无奈之举,后者,即“会虫”退展则有浑水摸鱼之嫌了。
若干年前发生上述事件,人们有可能把它看作会展业尚处于混沌之中的小事一桩而不加理睬。但事到如今,在经过了20年的蓬勃发展之后,会展业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时,再发生这类的事情就是人
们所不容的了。因为会展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最显著特点之一,就是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展览会举办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当代会展业的概念早己超越了单纯具有聚集功能的实体平台,而更多地成为展示企业形象,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的平台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展会自身的品牌和定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。就如同在商场购物一样,大品牌商品的价格越是低廉,人们对它的可信度就越低,就越会认为它是假的,这时名牌的品牌价值也就“荡然无存”了。所以,名牌商品能够提升商场的品味和档次,就在于它的品牌价值。同理,展会的品牌和定位是建立在展销品的品牌和定位基础之上的。只有通过对展销品的品质和品牌选择来确立展会品牌定位,再以展会品牌提升展销品的价值,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透过这些现象,人们看到,除了展会承办方的不负责任和缺乏应有诚信之外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忽略了展会自身的品牌定位。展会承办方为拉来更多的参展商,获取更多的参展费收入,将展会当成一个“杂货筐”,不管于什么货色都往里装。而如此“大杂烩”,自然不足以形成展会的规模和品牌效益。
相反,如果展会从一开始就扎扎实实,当市场对展会有了较高的认同感,参展企业自然会竞相参展,展会承办方又何需降低条件去“拉客”,甚至招来假货商?
还有,如果会展公司能先从自身找缺点,提高行业自律;如果会展企业能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,增强服务意识,树立会展的品牌意识,怎会有“老鼠”、“会虫”的存在,又怎会有这许多纠纷发生呢?